傳承校史薪火 凝聚奮進力量
——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開展“五老”訪談活動弘揚重工商大奮斗精神
為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五老”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教育引導機械學子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4月14日,機械工程學院舉辦“渝州大學的第一名教師:見證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的前世今生”專題訪談活動。活動特邀渝州大學原校長、老黨員、老干部戴宏民,通過學生訪談的方式,與機械青年學子開啟一場跨越代際的對話與啟迪心靈的相遇,重溫學校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激發青年學子接續奮斗的使命感。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副院長謝俊、輔導員周長科以及學生代表參與本次活動。


篳路藍縷:學校發展的艱辛歷程
訪談伊始,主持人通過展示一張渝州大學校址的老照片,將在場的所有人帶回了曾經的崢嶸歲月。戴宏民同志飽含深情地講述學校從“借來的辦公室”到現代化校園的蛻變:“當時缺乏辦學條件,老師和學生克服重重困難,才有了今天的發展。”他特別提到,學校當時有聘請外部教師,每次外校教師到渝大上課,校領導都會騰出小轎車接送對方,足以體現校方對教師的尊重。這也促成該校逐漸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學風。
為在建校當年就實現招生辦學,校方聯系四川省招生辦,這才能在位于袁家崗的工科部舉辦了一場簡約而隆重的開學典禮。這是這群平均年齡26歲的學生第一次相聚,大家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尤為振奮。
為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扎實教育教學效果,戴宏民同志承擔了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的課程講授。他對待每一堂課都要做到“三看一過”:對于課程教案要看三次,每一次都要進行優化,同時在每節課之前都要在腦海中過一次,這樣上課時就能做到不看教案、一氣呵成。
在全校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渝州大學培養的一批批學生現在已經分布在各行各業,成長為服務重慶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開設辦學:包裝工程的一波三折
隨著國家發展的需要,80年代在北京成立中國包裝技術協會與中國包裝總公司。當時渝州大學為了服務經濟發展,專程赴北京商討創辦包裝工程,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和條件,沒有達成一致。
但是戴宏民同志和學校教職工沒有放棄,而是自主學習和準備,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為全國首批創辦包裝工程專業的院校之一。
作為新成立的一個系,為了豐富同學們的知識框架結構,學校還到其他學校去汲取經驗,招生工作也是規范嚴格,不會因為是新成立的專業就對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松懈。
從此以后,戴宏民同志便將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包裝工程研究上,直到2024年,還編寫出版了包裝領域的著作,這份刻苦鉆研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包裝工程創辦至今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他們現在依然在包裝領域發光發熱。機械學子也要從這段艱苦歲月中學習到老教師們的奮斗精神、對于新領域的探索精神,并用在自身的學習生活中。
新的機遇:齊心協力、迎接評估
回憶起迎接原國家教委的合格教學評估,戴宏民同志感慨不已。在整個迎評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其間經歷了主要校領導調整、重慶市直轄等時間節點,面臨著初評緩過、重新復評的情況,同時還存在著兩點辦校合并與新校址建設等現實困難。
學校召開全校“大戰十月”動員大會,很快把全校教職員工凝聚起來,大家擰成一股繩,氣氛熱烈而緊張。師生團結一心,許多教師和職工加班整改,他們提出:“不能因為我而影響學校通過評價!”
戴宏民同志回憶道:“‘大戰十月’真正把渝大人的積極性、自覺性調動起來了,為愛護學校的榮譽團結如一人,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至善至美。時至今日,回憶起來仍然印象深刻、記憶猶新,令人激動!”
正是這種齊心協力的精神與舉措,1999年12月,渝州大學正式獲得由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價合格學校”的獎牌。
這種全校上下一心、迎接評估的精氣神依然延續到了今天的重工商大,是重工商大全體師生的精神動力。
薪火相傳:青年學子的時代叩問
在互動環節,學生提出“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商工融合”“新時代機械學子怎樣實現為國家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等問題。
戴宏民同志提出兩個字:勤奮。“勤奮不是形式上的無用功,而是看清目標后的持之以恒。就像當年我們開辦專業、教育學生都是以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發展為目標,現在你們要從黨和國家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綠色包裝、智能化、低碳化等概念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時代坐標’”。


為此,他特別提出,商工融合要重視與產業端融合,要多與產業端企業開展聯合共建,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實踐,在實踐中去感受、去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本領;同時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戰略號召,做到國家需要什么,那就學什么、干什么,緊緊跟隨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才能做到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長效機制:讓歷史照亮未來
活動結束時,學生代表向老同志獻上鮮花,全體人員合影留念。

機械工程學院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構建“五老育人”長效機制,定期開展“故事會”;探索把“五老育人”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關工委負責人表示:“這些鮮活的故事,是比教科書更生動的教材。我們要讓機械青年不僅知道‘學校從何處來’,更要明白‘自己該向何處去’。”參與活動的學生代表表示將從“五老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科技創新、商工融合等戰場續寫新時代的奮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