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重慶機器工業學校(1958年更名為重慶第二機器制造學校)開辦的機械制造類相關專業,后為原渝州大學于1986年設立的機械工程系和包裝工程系,2002年渝州大學與重慶商學院合并后,組建了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機械與包裝工程學院,2008年更名為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
學院現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包裝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智能車輛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重慶市一流專業(2019年)、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021年),重慶市“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2016年),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為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類特色專業(2018年),智能車輛工程專業為西部高校首個設立(2021年招生),包裝工程專業為重慶市地方院校唯一設立(1986年招生),智能制造工程專業2023年開始首次招生。學院6個本科專業構建了重慶市智能制造與服務特色學科專業群(2017年),并下設智能制造、機器人設計、智能包裝等三種類型特色班,在校學生2200余人。
學院現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機械”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機械工程是重慶市高等學校“十四五”重點學科,包含了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三個二級學科,現有在讀研究生71人。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在崗老師100余人。專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占63.2%,博士學位教師占81.97%。有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巴渝學者”特聘教授、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高層次人才及優秀師資;具有省級教學科研團隊2個。
學院注重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一體化建設。建設有重慶市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重慶市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實驗基地、重慶市科普基地、工程實踐虛擬仿真中心、智能車輛工程實訓基地、智能產線數字孿生虛擬調試實訓室等市級-校級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基地。依托學院,已建設科技部智能制造與服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廢油資源化技術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制造裝備機構設計與控制重點實驗室,重慶市“自由度”眾創空間、機器人與激光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國家級-市級-校級科學研究平臺。同時,校企合作共建智能車輛決策與控制技術創新中心、機床再制造工程技術分中心、高端裝備綠色智能制造技術創新中心、重慶市激光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分中心、智能化綠色包裝研究所等平臺,增強了社會服務能力。學院實驗室現有各類實驗設備630余臺套,儀器設備總值5400余萬元,包括工業機器人、柔性制造系統、激光熔覆、焊接、清洗等較先進的實驗設備,使用面積5400平方米。
學院科學研究緊密圍繞重慶市支柱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面向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重點圍繞智能裝備創新設計與制造的基礎共性技術展開研究,聚焦智能裝備與機構創新設計、智能裝備綠色制造與再制造、裝備智能監測與控制等開展技術攻關,形成智能裝備“設計-制造-服役”全生命周期的技術體系。近年承擔和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項課題、《中國制造2025》專項資金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重慶市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重大主題專項研發項目等科研項目210項,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SCI/EI檢索120篇,授權發明專利87項,出版專著20部。學院教師研發的30多個系列的油處理裝備,有的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推廣計劃、國家重點環保產品,部分已被正式列為我軍軍工定型產品,不少成果已應用于總裝備部、總后勤部、鐵道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科院空間中心、天安門70周年國慶閱兵式、秦山核電、駐港駐澳部隊、寶鋼、首鋼、大慶、勝利、葛洲壩等重大工程,并推廣到美、日、德等30多個國家,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學院以“2+1工程素養“(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工程實踐中的人文精神)培養為主線,加強新工科建設。以學科競賽為依托,打造人才培養特色,學生科技活動已成為學院的品牌之一。“機械師”、“汽車人”和”星包裝“為學院的品牌學生社團;學院每年一次的“學生科技創新文化活動月”活動搭建了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平臺。學院倡導的“35172”專業素質培養工程將引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方向,明確工程能力培養的途徑和舉措。實驗室面向學生全開放,學院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已形成了近30支科研(教學、學科競賽)小組。
5年來,學生獲得全國、省(部)級獎勵800余人次;連續多年榮獲“學生學科競賽先進集體”稱號。學院各專業就業動向落實率名列前茅,連續15年獲評“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經過多年建設與積累,學院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較強辦學實力、特色鮮明的工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