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與包裝工程學院擬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拓展新的教學改革途徑,正在嘗試通過校企合作推動教改進程,“不求可控,只求可用”,解決實驗設備相對不足的矛盾,培養高層次人才,提高學生就業層次。
機械與包裝工程學院的實驗教學設備相對不足,尤其是個別專業,例如包裝印刷,與全國同類高校一樣,由于國際先進的印刷設備都在數千萬元一臺,幾乎各高校都不可能投資數億元,將各個環節的先進儀器設備搬到實驗室,使學生在就業前難于掌握這些現代技術,只有個別畢業生在畢業后通過幾個月的上崗培訓后才能當操作人員,出現教學內容與現代科技脫節的尷尬。
在了解到包裝印刷行業長期需要大量高層次技術人員后,幾個月來,由院長、書記親自帶隊,分管教學、科研、就業的各級人員組成的調研團隊,深入到一些具有現代裝備和實驗條件的企業,加強了與企業高層的合作交流,得到了企業的積極響應,取得很好的進展。
10月24日,張賢明院長、喻永紅書記帶領教學、學生就業、科研人員,及35名包裝專業學生,實地參觀考察了實力雄厚的重慶頂正印刷包材有限公司。通過交流互訪,雙方在共建雙贏基礎上,達成共同開展教改項目的校企合作意向,以充分發揮企業人才需求大、資金充足、設備優良、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以及高校人才密集和豐富的教學資源優勢,開展交叉融合的校企合作教改模式。
通過考察交流了解到,重慶頂正包材有限公司是一家臺資企業,在江北投資25億元建成,擁有一大批世界最先進的數千萬或以上的儀器設備,管理規范先進,這里的包裝印刷技術代表了國際先進水平。然而,由于國內高校不可能有如此規模的實驗設備投入,以至于即使本專業畢業生,在該類企業就業后,也必須經過幾個月的上崗培訓才能被允許操作,使得用人單位用人成本加大,上崗周期延長,學生就業層次不高。而另一方面,企業在為缺乏大量包裝、印刷領域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犯愁。
教改項目將由校企聯合立項開展,教改的經費將主要由企業提供。教改的框架是:將傳統的教學內容與活動,改成圍繞能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現代設備進行,以先進設備為案例編寫新教材;學院在“不求可控,只求可用”理念指導下,將教學實驗環節放到企業(離學校只有20分鐘車程);通過有豐富經驗的企業技術人員的實驗指導,豐富教學內容;一方面使企業上崗培訓提前到課堂,完全融入到學校教學內容中,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具有一定的“訂單式”培養的含義,但它絕不是“訂單式”培養;訂單式培養是僅就某一個工種、某一個批次的面很窄的短期協議行為,而本教改的核心是從教學的根本內容進行系統改革,層次提高,知識面擴大,使學生適應能力增強,使行業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可持續地跟進教學內容;它充分利用了企業先進的實驗設備條件和豐富的一線生產經驗,這種交叉、融合的校企合作教改培養模式,可彌補學校實驗設備和教學經費不足的缺陷,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另一方面也滿足用人單位的現實人才需求,它不是生產實習和上崗培訓。
本次校企合作教改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增強辦學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是從行業發展要求出發,強調培養的可持續性,強調從整個專業層次的培養,有利于增強本專業的教改實效性,使畢業生能適應現代企業的需求,快速掌握核心技術,有利于推進本學院其他專業方向的教學改革。
下一條:機械類專業就業率高榮獲全校一等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