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考研?
我當初是找到工作了,工作的薪資待遇,感覺在重慶還是可以的,實習3500,轉正不低于5500。我去公司工作,做的是非標準機械設計,就感覺那工作,沒什么技術含量,很多東西是靠經驗。而且公司的工程師,大多是經驗至上論者。我不是說反對經驗,但靠經驗往往是走不遠的,經驗的東西往往是感性的認識,而感性的認識必須有待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最終還得回到實踐中去接受檢驗。所以說光是工作內容和形式,我就不喜歡了,總得來說就是技術含量低,研究生出來找的工作,不說技術含量能高多少,但至少比本科生的高。其次就是待遇方面,在我那個公司,有幾個老工程師,10多年經驗了吧,但是我看他們,一天還是焦頭爛額的畫圖,被老板催著趕進度,感覺一天就相當的苦逼,而且加班沒有加班工資,國家的法定節假日也不能保證,我不想要那樣的生活。最后就是待遇方面,在重慶,對于我們這一行,你光靠做技術,4年,5年,工資破萬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讀研深造出來之后就不一樣了,研究生學得好,剛出來工資就能破萬。而且讀研期間是有獎學金可以拿的,像我吧,這次考研考了學碩第一名,拿的獎學金,感覺比我大學四年的都要多。國家獎學金2W,川大獎學金1.2W,每個月國家助學金500,除了我的學費8K,我一個月就能有2.5K的收入了,要是項目做得好,導師還會發錢。所以說自己也能養活自己了,最后就是自我提升方面,我相信讀研期間,你的自我提升的加速度會是非常大的,比起你在外面工作的話。
是否報培訓班?
我是沒有報培訓班的,我的研友大多也沒有報,其中有一個報了3000多塊錢的班,最后也怎么去學,他說老師講數學,英語,都沒有網上找的那些視頻講得好。
我也是認為,不必報班的,考研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很多資源都可以免費在網上找到,如考研名師張宇,李永樂,王式安,王江濤,何凱文他們的視頻都能很容易找到,如果實在不好找,幾個研友一起眾籌花個100-200買小白考研或者其他什么的收集的資料也行。再一個就是時效性,有的說網上找到的都是往年的視頻,我想說,像高數這些,往前一兩年的視頻都是差不多的,英語也同樣是。政治我只看了哲學部分的視頻,也是看的肖秀榮的2017年的,專業課沒看。
環境:
學習環境是相當重要的,除非你有特別特別強的自制力,否則,你還是到圖書館去吧,和考研黨們待在一起,把手機調為飛行模式。然后就沒有什么人和事可以打擾你了,你專注學習時,效率就會特別高。
居住環境,夏天在重慶要有空調,要安靜,保證晚上能睡得好。
研友:
能有小伙伴一起考研,是非常好的。中午吃飯時交流交流學習心得,談一下學習進度,聊一聊段子,能促進你的學習,也能暫時放松你一天天學習緊繃的神經。也多虧我的研友們,讓我的考研初試經歷,變得不那么煩躁,苦悶,以至于成功的堅持下來了6個月的初試。此外在自習室學習時候,遇到難題你們還能相互討論,尤其是數學,有時候一道題,你腦抽算錯了,你檢查了好多遍都檢查不錯了哪兒錯了,但是你研友一眼就看出來了,然后你就懂了。還有就是搜集考研資料和信息,比如說那個小白考研,我們有研友在上面買了全套資料,然后我們大家都受益了。還有最重要的選擇考哪個學校,你的研友也能幫你一起斟酌,參考。
學習計劃:
我的初試成績并不高,只有335,大家參考一下就行,畢竟不同人適應不同的方法。
先是計劃,對于我自己,我很難制定一天的詳細的學習計劃,比如說哪個時間段學什么,要學多少,因為我覺得學習,特別是學習新東西,有很多未知因素,有的題有的原理,簡單的你一眼就看懂了,但是難的可能你搞很久都懂不了,所以即使是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一旦沒跟上計劃,就會亂。但這并不是說不制定計劃了,我是這樣制定計劃的,我一天基本上是11.5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我從6月份開始,我英語薄弱,一開始就復習兩門,英語和數學,那個時候就分配給英語5小時,數學6.5小時。大概復習到9月份之后就英語4小時,政治1小時,數學6.5小時,10月份之后數學5.5小時,英語4小時,政治1小時,專業課1小時。11月份之后,英語3小時,專業課2小時,數學4.5小時,政治2小時,12月份,英語2小時,數學2小時,專業課2小時,政治6.5小時,大體上是按時間來分配的。每一科根據自己的學習效率和進度來調整,預估一下每一個科多久能學完,然后看哪科學得慢了難了,就多分配點兒時間,我的學習計劃是這樣的一個動態的不斷調整的計劃。
數學:
數學分為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學碩3者都要考,專碩只靠前兩者,其中高等數數學里面,學碩要考3重積分,線面積分。線代里,學碩要考n維向量空間那些,但也多不了多少。總得來說,這兩年來看,學碩難度大于專碩。
考研數學界有很多名師,張宇,李永樂,王式安。高數部分我先看了張宇的強化視頻,基礎部分的視頻沒看。然后過完視頻,就刷全書(張宇的高數18講),全書過了兩遍,做了里面所有的例題,課后題,有些不懂的,難懂的知識點做了記號。
然后是線代部分,現代看了李永樂的基礎視頻和強化視頻,李永樂,很多人叫他永樂大帝,以前是數學考研命題組的,他線代講得很棒,很多知識點都能給你講得明明白白的,我看了他的視頻,再過了一篇他的線代全書,感覺就非常容易了。
最后就是王式安的概率,王式安概率我也是看了他的基礎視頻,強化視頻,然后再過全書。全書只過了一遍。
三門都學完了,就是做題了,我就做了李永樂的660習題集,做了三遍,第一遍把不會的做錯的模糊的都挑出來,第二遍就做那些挑出來的,第三遍再記憶鞏固一些重要知識點。做題的時候,上面說到的三本全書就相當于工具書了,忘記的公式,模糊的知識點都在上面查。
待660做完了,就開始做真題,從16年的做到了08年的,每一次做題,都當成一次考試,早上8點半,到中午11點半。做完了題,對答案,把錯題,都找出,然后重點回憶,鞏固。時間分配基本上是1個多小時做選擇和完型填空,剩下的時間做大題,做題我總的感覺,一定要仔細,保證正確,再求速度。
數學一定要做題,然后總結,歸納,記憶,學完了一本書,至少你看著目錄能把很多知識點都回憶起來。做題時,對應的是哪種題型,解這種題都有哪些套路,要能回憶起來。
最后最重要的,感覺也是我的一個失敗之處,就是考前,我數學的模擬題和數學題做少了,時間也花少了,因為我認為18年的數學題難也難不到哪兒去,所以就緊扣660,歷年真題還有書上那些基礎知識點不放,張宇李永樂的預測卷,押題卷就沒做。最后考試時候,發現,難題不少,大題很多的第二問都沒做,不過還好選擇填空做得比較好,最終得了81分。
英語:
我英語底子差,不過還好,最終也還算是過線了,51分。
我英語的閱讀部分是信奉于慧的那一套,買了他的于慧真題100篇,仔細的看了他詞匯分冊那本書的大笨象23問23答,然后成功的被他的學習方法洗了腦,反復研讀了40個閱讀真題,平均每個閱讀差不多過了6遍,他的說法是,要達到對每一個句子都能講出個所以然,各個句子成分都能給別人講清楚那種程度。不過最后看來,他的這種方法還是有效果的,我閱讀拿了26分(40分滿分)
然后就是作文部分,作文我就是跟的王江濤,買了他的作文書,把其中的必背20篇作文(10篇小作文,10篇大作文)背到了滾瓜爛熟,默寫一字不差能寫下來那種程度。最后寫作文的時候,小作文東拼西湊一氣喝成,大作文自己寫了開頭的一段,然后后面就完全默寫了王江濤的一個作文的二三段,最后作文分數也還是比較欣慰的,拿了22分。
還有3分是完形填空拿的,完型填空我全部都選擇了一個選項,因為完型填空有20個選項,而且20個選項必定是4個A,4個B,4個C,4個D的分布(多年的統計都是這個規律),所以全部選擇一個選項必有2.5分,然后分數計算時候要四舍五入,2.5分就變成了3分了。做完型填空還有其他的一種偏方,“紅花綠葉法”說白了也就是針對選項中的一些特定單詞做統計分析,最后總結出一定的選擇規律,這種方法我也是靠前不久才了解到,因為時間不多了,沒有過多的去嘗試。
不過英語部分還是要把基本功練好,就像學做閱讀那套方法那樣,反復研讀真題其實也是在修煉內功,背王江濤作文也是一樣,不要光背和默寫寫,還要仿寫,練習其他題目的作文,盡量把自己背的那些句子,句型背熟,也要積累單詞,短語等。
英文我的失敗之處就是完型,新題型和翻譯,以往的經驗都是完型比較難,翻譯也難,所以我直接放棄了完型和翻譯。新題型聽說是比較簡單的,比較容易拿滿分,結果我花了接近半個小時做新題型,最后還全錯了,然后翻譯一點沒做,完型就全選一個選項。而據說今年的完型和翻譯都是比較簡單的,考完之后我后悔死了,擔心了好久。
政治:
政治我跟的是肖秀榮,最后也證明了,肖秀榮還是壓中了不少大題。政治的哲學部分建議早點兒學,因為哲學的東西側重理解,理解了它,背誦就容易了。然后毛中特,近代史,當代形勢就使勁兒背吧,刷題吧,到了12月份,每天要花大塊時間去背政治。我當時肖秀榮的1000題刷了兩遍,第一遍刷過去,錯的,印象模糊的做了記號,第二部就刷那些做了記號的。然后接近考試了,買了市面上的很多人的預測卷來做了,做只做了他們的選擇題,哲學題,哲學題要靠自己的分析,找對原理來做。另外幾大題都不看,那幾道大題我只相信肖秀榮的8套卷,4套卷。我把8套卷4套卷的除哲學外的全部大題背完了,8套卷上的背了2遍,4套卷上的背了4遍。最后考試答題,基本上背過的題都出現了。
專業課:
每個學校的專業課都不太一樣,對專業課的資料和考試信息收集是很重要的,比如和我一起考試的一好朋友,考一雙非(非985,211)大學,臨近考試前半個多月才知道近兩年來,所考專業的專科課變難了,時間已經來不及深入復習了,之前他復習得相當淺,認為已經足夠應對考試了,只要英語不出問題就完全沒問題了,最后很可惜他掛在了專業課上。專業課非公共科目,市面上的資料不多。我們機械專業,像機械設計,機械原理這些,資料相對多點,但是每個學校的考試側重點不一樣,要考試的范圍也有出入。所以買專業課資料要針對相應院校的相應專業,購買的途徑一般有QQ群搜索,相關學校的考試群,聯系學長學姐買。還有一些淘寶店也有在賣,比如賣重慶大學的就有“紅果園”淘寶店。
最后,總的來說,我整個考研過程經歷了9個月的樣子,初試6個月復試3個月,我感覺,考研是個拉鋸戰,持久戰。不要今天心血來潮努力學習,明天累了就休息一天,這是不行的。要盡量每天都學,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節律到每天都能有至少10多個小時的有效學習時間的狀態。
最后的最后再補充一點,考試時候,考一科丟一科,千萬別對答案,對答案是很影響心情的。我英語考完了,就很有自信的和研友對了英語新題型答案,我立馬就意識到我新題型全錯了,10分啊,感覺可能過不了線了,后面對我的數學和專業課是產生了一定影響的,特別是數學受影響最大。
考研是一次賭博,更是一次歷練和修行;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注定風雨兼程!
祝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