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平凡,真誠、堅韌鑄就成功之路
——訪2008屆校友汪培育
記者 張夢瑤
校友簡介
汪培育,2008年畢業于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
前言
在了解到汪培育學長來自山東時,我感到很親切,因為我也是來自山東農村的一名學生。相似的求學經歷和生活經歷讓我對汪培育學長的在校生活有很大的興趣,也是希望從他的經歷當中獲得一些做人做事的經驗,在面對未來的求職、升學時能多一份底氣。
回顧大學經歷,感恩母校、感謝師長
對于在母校學習生活的這四年,汪培育學長感慨道:“四年學習生涯,讓我完成了從初出農村的孩子到能夠基本適應城市生活的大學生轉變,感謝學校。”
汪培育學長在談及對母校的記憶時這樣說道:母校給我最大感受是學術氛圍嚴謹,擁有一大批治學嚴謹的學者,從他們身上獲益匪淺,后來工作中個人的很多習慣也都是在大學期間養成的。學校學術氛圍很活躍,為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提供一系列的培訓。這些大賽讓大家有機會夯實基礎知識,學以致用。汪培育學長還提到,學校對學生組織非常支持,通過學生活動讓同學們橫向拓展交際,也鍛煉了組織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十幾年過去,汪培育學長對母校的老師依然記憶猶新。輔導員邱全奎老師在他填檔案寫錯了一個字時,邱老師讓他從頭到尾重寫,直到沒有任何修改為止。這件事讓汪培育學長意識到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高標準要求自己,這個習慣也對他個人事業提供了巨大助力。授課老師非常多,比如楊良渠老師講的包裝機械、楊祖彬老師講的包裝管理、張書彬老師講的運輸包裝等等,這些老師傳授的專業知識對我工作幫助非常大。
汪培育學長說:“我家處沂蒙山區,和哥哥同時上大學,家里經濟非常緊張,學校從學費貸款到日常勤工儉學,都給予了我非常多的便利。后來,不管我是在學校還是走上工作崗位,我都對身邊每一個人說:不管什么情況下,對黨和政府都要絕對忠誠!我之所以能讀完大學全部靠國家、學校的支持與照顧,我親身感受到了這種關懷和溫暖。我在任何場所也都非常自豪的說,我是800cc全訊白菜網主站的畢業生!”這番話令人感動。
感悟事業發展,明晰成功經驗
汪培育學長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外企做包裝工程師,他當時畢業設計的成品軟件在工作中持續改善,還得到了戴宏民校長的持續指導,迄今仍然是江鈴汽車包裝設計的校核模型。在談及他事業成功的原因時,他非常謙虛并告訴我“我個人覺得自己并不成功,目前還只是一個創業者,這么多年支撐我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是不甘于平凡,我們總得做些對社會、對人類有意義的事情,才不枉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
除此之外,汪培育學長說對新生事物的包容與敬畏是母校帶給他最獨特的影響。“技術改變世界,但是大多數人對新事物的態度都會經歷:看不懂、看不起、跟不上三個階段,但當大家反應過來的時候往往已經跟不上。新事物給了所有人一個躍遷的機會,但是要想能夠抓住它,需要我們在某一領域有扎實的積累”。
寄語莘莘學子,建言母校發展
在我們的交流當中,汪培育學長對在校學子的真誠建議,也讓我受益良多。他說:“大學期間最應該積累兩個東西:學習能力與專業知識。學習能力讓我們能夠持續學習,避免中年危機。比如我經常見到接近六十歲的行業領袖對新事物的理解遠高于二十多歲的應屆生,這是他們持續學習的積累,更是學習能力的體現。專業知識讓我們有最基本的認知底線,當一個人專業基礎知識不過關時其思維模式也很難嚴謹。”
在母校七十周年華誕之際,汪培育學長對母校的發展積極地建言獻策。他說,面試過很多校友,都非常優秀,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同質化明顯。希望學校倡導學生個性化發展,增強實戰化教學。通過引入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兼職老師、整合全球各地優秀校友的力量、優化授課體系來實現。
記者感悟
汪培育學長在校期間參與了非常多的活動、比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的人。在談及他成功的原因時,汪培育學長表現得非常謙虛,我想這也是他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吧。他說的“簡單、真誠、堅韌”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最初的不甘于平凡到取得成功,中間的過程不是誰都能做好的。